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下称“地理所”是福建省唯一的公益类地理专业研究机构,以满足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为己任,关注地理科学前沿和关键领域,优化资源配置和发挥学科交叉优势,解决福建省及闽台融合发展资源环境的重大科技问题,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致力于成为支撑东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科技力量。地理所前身为1958年设立的中国科学院华东分院地理研究所;1960年为中国科学院福建分院地理研究所;1962年迁厦门筹建海洋研究所(现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1965年省科委下文恢复地理所((65)科人字第144号),为省科委下属研究单位,附设在福建师范学院,1970年因历史原因停办1980年7月3日,经省政府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复办定名为“福建省地理研究所”,隶属于省科委,附设在福建师范大学,其经费纳入省级科学事业经费预算1983年8月,更名为“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经费预算调整至教育事业经费中。1999年8月,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系与地理研究所组建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地理所保留独立的事业法人建制,经费单列。

目前,地理所现有工作人员共计39人另外,属地理科学学院的科研人员127名在地理所开展工作其中博士生导师53名,教授(研究员)58名,以及副教授(副研究员)80名。有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含海外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省百人计划特级人才1人、省“雏鹰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省杰出科技人才1人、省特殊支持双百计划5人、省高校领军人才5人、省杰青6人和闽江学者特聘教授8人等。人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1人入选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1人获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在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国际人口科学研究联盟专家组、国际移民组织迁移研究和训练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学科评议组、教育部地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各级学会等担任学术兼职百余人次。

地理所作为福建师范大学的教学科研实体,已形成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地理学、生态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地理学、生态学),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0个硕士点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有福建三明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湿润亚热带生态-地理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福建省森林碳计量技术开发应用工程研究中心15个国家级、省部级平台其中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站1个、省级野外科学观测站3个。

地理所拥有全国土地规划甲级资质证书、乙级测绘资质证书、海洋功能区划编制证书、水土保持编制乙级资质证书、水土保持监测乙级资质证书。是福建省地理学会、福建省自然资源学会福建省生态文明研究会学会挂靠单位并主办《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学术期刊

年来,地理所积极开展做好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工作,服务区域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先后承担福建省主体功能区划、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林地规划以及福建省省、市、县、镇各级的国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水土保持碳汇项目开发等。承担国家自然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交流项目等国家级项目90多项。在国际期刊发表SCI、EI论文600余篇。出版专著16部,获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23项,软件著作权45项。制定国家标准2项、福建省地方标准1项。获省部级奖34项,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8项依托福建师范大学申报